有許多爸媽都會希望孩子可以學會與其他小朋友分享事物,進而提升樂於幫助他人及慷慨的個性,也會希望孩子每天都能有所進步,讓孩子與朋友相處得更融洽。在傳統觀念的教育中,父母總是半強迫的希望孩子可以分享他所有的東西,無論是零食、玩具、用具等,若是孩子表現出不願意,就會被說是「小氣、不乖」,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?
孩子的心智發展影響了分享的核心概念
孩子的「分享」這個行為,可以分成兩個心靈層面來看,第1個就是他是否可以接受「延遲享樂」,分享事物給別人,勢必會影響到自己使用這個物品的時間,EQ越高、年紀越大的孩子就越能接受晚一點再玩的想法;另1項重點就是孩子的「自我中心主義」,年紀過小的孩子,無法靈活的運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,因此也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別人有所缺乏、渴望等感受,透過了解孩子的心智發展,就可以用更加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是否願意分享。
對大人來說是分享,對孩子而言卻是失去
隨著時代的進步,教導孩子已經無法全部照著傳統的方式進行了,看到兩個孩子因為搶奪玩具而吵起來,絕對不是先問年紀較大的孩子為什麼不讓弟弟妹妹,而是要透過以下3種情形,評估當下是否適合讓孩子分享,避免孩子一聽到「分享」就抗拒!
共享物品的情形
若是遇到孩子與他人可以「共享」的情形,例如一個大球池,即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一起進去球池玩,也不會影響他本身的使用及享受程度。
分配少量物品的情形
例如孩子擁有一桶爆米花,分享少量的爆米花給朋友們,雖然他可以吃的量也因此而變少,但也不會導致孩子吃不到,或是吃不夠的情形。
完全借用物品的情形
以心愛的玩具為例,若是借給別人,雖然不會減少物品的使用次數,但孩子會損失使用的時間,如果是特別愛惜的東西因為借給別人被損壞了,孩子也會更加傷心,難以平復心情。
在以上3種狀況中,情況1及情況2是比較適合詢問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的情形,若是遇到情況3,孩子就容易讓「分享」與負面情緒連接,甚至抗拒。
同理孩子的心境,以詢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分享
在大人們要求孩子要分享的當下,應該要先評估情況,避免孩子讓分享與負面情緒連結,若是遇到孩子不願意的情形,應該是要先了解孩子的想法與經驗,例如:因為之前借玩具給同一位小朋友時有損壞的情形、有借了玩具給朋友沒有還的經驗等,在引導孩子分享的過程中,同理與溝通才是最重要的事!教養不必扯嗓門,教養可以像栽花。我們澆水、付出養分,然後靜心等待孩子成長。
品格教育課程推薦-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
連絡電話: 0800-31-27-14(點擊撥打)
加入官方LINE@: @geniuskidgroup(點擊加入)
詢問官方粉絲專頁: 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(點擊私訊)
服務時間: 週一至週五 10:00 - 17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