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與孩子溝通?充分且有效的溝通,能讓孩子與雙親的關係更貼近,促進一段充滿信任與愛的關係。但孩子拒絕溝通或不耐煩地結束對話怎麼辦?資優生根據心理學提供3個簡單易懂的引導技巧,讓你輕鬆就能應用在生活中,提升孩子溝通的意願!
掌握3個常見原因,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出具體的結果
親子相處總有意見不合的時候,需要充分的討論,如何與孩子溝通出具體的解決方法?讓我們先從3個層面開始,了解為什麼孩子拒絕溝通,或者溝而不通,沒有最終的結論。
1.孩子覺得父母不懂自己
當孩子覺得父母沒有接收或重視自己的想法,就可能發生拒絕溝通的狀況。此現象較常發生在叛逆期的孩子身上,由於10~20歲的孩子渴望轉大人,逐漸從「聽從父母的建議」轉變為「急著取得發言權」,因此出現與孩子溝通不良的狀況。
2.孩子不曉得要說什麼
與叛逆期的孩子拒絕溝通的狀況不同,孩子並非有意避開與父母的談話,而是因為家庭教育、表達能力2大原因,導致他不曉得該向父母討論什麼、回應什麼。以下簡單說明:
(1)因權威式教育而不敢表達意見
權威式教育(Authoritative Education)是由父母訂下清楚的原則與規範,要求孩子遵守,並主導如何與孩子溝通,導致孩子不敢表達意見。孩子即使表達了情緒及意見,也可能不被理解及接受,久而久之就變得拒絕溝通、沉默被動,只等父母安排而缺乏獨立自主性。
(2)不曉得溝通的邏輯與順序
如果孩子掌管語言表達的大腦顳葉(Temporal Lobe)尚未被開發、活化,或因布洛卡表達型失語症(Expressive Aphasia)導致講話斷斷續續、不連貫且缺乏邏輯,以及平常缺乏聊天、開口討論的機會,都會成為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。
3.孩子溝通時心繫社群軟體
「他一直盯著手機,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?」尤其i世代(iGen)父母常遇到類似情況,對孩子來說,誰在IG、FB上按了讚、給愛心,彷彿比跟父母溝通的當下更重要。孩子為了滿足自己被理解的心理需求,常選擇拒絕溝通。
出發點決定你如何與孩子溝通,1張圖帶你分辨什麼是有效溝通
從以上3個原因來看,其實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幾乎是「覺得自己不被認同」。覺得父母的建議沒有考慮到自己的真實需求,想從網友身上找到這份理解與認同……。為了幫助爸爸媽媽更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,就讓資優生透過1張圖說明溝通與質問的不同。
項目 | 質問 | 有效溝通 |
出發點 | 從一件事開始,容易發展為對人的指責 | 對事不對人,相信只要改善缺點即可 |
使用句型 | 「為何不……」、「難道不行」……, 以否定句開頭,並加上「總是、一直」 | 「發生了OOO對嗎?」、「我們可以談談嗎?」 以客觀事實開頭,不帶個人主觀評論 |
給人觀感 | 不被理解,被針對且受到質疑 | 被理解,相對能放心表達自己的意見 |
引發反應 | 孩子感到洩氣,以帶有攻擊意味的字眼回應,或導致孩子拒絕溝通 | 覺得明朗,有動力與意願來面對問題 |
(1)質問:帶有批判性的談話
質問通常是因為一件事成為導火線,並以批判的語氣說出否定的話,以下舉例:
- 你為什麼每次放學回來襪子都亂丟?
- 把房間收拾乾淨難道很困難嗎?
- 拜託你每天不要都睡過頭好嗎?
雖然有時說者無心,但孩子卻會誤以為自己管理房間、管理自己的能力受到質疑,因此質問的方式容易導致孩子拒絕溝通。在孩子覺得不被理解而關上心門的狀態下,不論父母說什麼,孩子都很難聽進去,無法對解決方法意見一致。
(2)溝通:讓孩子說出真心話
有效的溝通(Effective Communication)沒有批判性的言語,即使親子一開始意見不合,但仍能在最後達成共識。有效溝通的目的不是發洩怒氣,也不是一股腦將自己的期許告訴孩子,而忘了聽聽他的想法與需求。溝通建立在「錯的不是孩子,是這個壞習慣」這個認知上,且對事不對人。溝通最終會讓親子雙方說出真心話,並覺得暢快、明朗,促進對彼此的理解。
孩子拒絕溝通怎麼辦?3個引導孩子溝通的步驟報你知
了解質問與溝通的分別後,相信爸爸媽媽會更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。那麼生活中如何與孩子「溝通」而非質問呢?以下3個技巧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,帶你一步步引導孩子進入一段目的明確且有效的溝通。
Step1.先提問並接受孩子的情緒
根據美國心理學大師薩提爾的冰山理論(Iceberg Theory),其實孩子的行為只是冰山上的一角,導致孩子拒絕溝通的原因包含:感受與情緒沒有在同一個頻率,親子無法同理彼此,或是觀點不一致等。如何與孩子溝通得好?試著問問孩子:「目前感覺如何?心情好不好?我們談一談好嗎?」藉此判斷現在是否是溝通的好時機。
先確認孩子的情緒能避免誤會。例如孩子放學後只想待在電視前放鬆自己,這時如果溝通,孩子也有一句沒一句。不一定是孩子無心跟爸爸媽媽聊聊,而是上了一天課想擁有自己獨處的空間。因此如何與孩子好好溝通就從提問開始吧。
Step2.運用心理學技巧,了解如何與孩子溝通
如何與孩子溝通?從美國近代心理學之父威廉.詹姆斯(William James)「思想決定行動,進而主導命運」的說法來看,我們有必要從心理學的角度,了解孩子需要什麼溝通方式,以及什麼原因導致他不願溝通。
(1)以開放式問句來滿足孩子表達意見的心理需求
開放式問句(Open-Ended Question)與閉鎖式問句不同,孩子的回應不限於「是/不是」、「會/不會」、「要/不要」這類「非O及X」的答案。
項目 | 開放式問句(Open-Ended Question) | 閉鎖式問句(Close-Ended Question) |
舉例 | 父母:「你在夏令營感覺怎麼樣?」孩子:「覺得有點累,可是很充實。」 | 父母:「今天有去夏令營嗎?」孩子:「有。」 |
引導方向 | 孩子能分享自己的想法。 | 順著父母的語意,孩子只有好或不好的回應可以選。 |
面對開放式問句,孩子更能自由地暢所欲言,不僅提升孩子思考的活躍度,父母也有更多機會了解孩子。笛卡兒說過「我思故我在」,我們曉得思考是人的本能,或許孩子現階段受到教育或個性的影響,還無法確實地表達看法,但隨著我們如何與孩子溝通,他會有機會訓練溝通這項技能。
(2)去除主觀批評,只明確說出自己的觀察
- 「東西拿了也不放回原位,你這懶惰蟲。」
- 「都睡到日上三竿,你的生活也太沒有目標了吧?」
在影劇中是否常看到這類情境呢?兩句的共通點都是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,這也是親子衝突的引爆點,因為孩子覺得自己被賦予不佳、不符事實的形象,尤其自尊心高的孩子反應更激烈。如何與孩子溝通更理想?上面2個例子中,只要去除後面那句,單純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好。
Step3.明確提出自己的需求
向孩子提出要求時,也可使用「只提要求,不帶評論」的技巧。例如希望孩子維持物品整齊,可以直接說:「請你每次用完東西就在10秒內放回去,周末就不用花1小時打掃喔!」。盡量不加入自己的主觀意見,孩子會更樂意按照要求去行動。
以「我希望你……」開頭的問句,不僅表達父母的期望,孩子也能將自己代入父母的心境。例如「我希望你養成隨手收拾的習慣,周末就有更多時間能好好休息」,讓孩子了解父母並非有意刁難,而有其他用意。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事情,達到正向溝通的效果。
孩子拒絕溝通?可從品格教育課程改善!【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】教孩子懂得耐心傾聽並清楚表達
以上3個引導技巧,能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,讓他從拒絕溝通的狀態,變得願意進行有效溝通。善於溝通的孩子,通常具備耐心與誠懇待人的美德。影片也呼應思考邏輯、口語表達及社會適應力,是孩子未來最重要的即戰力之一。而品格教育課程正能培養孩子的溝通表達力,因此,來自教育強國新加坡,匯集25年教育經驗所開發的【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】,就導入AI科技,經由大數據篩選出適合孩子現階段程度的題目,孩子每天花短短20分鐘,就能培育出30種以上的品格與智能表現。
此外,根據國際禮儀、天賦發掘、EQ管理等需求,搭配國際名師的品格教育課程,輕鬆教養出擅長溝通的孩子!(推薦給每一位關心孩子溝通表達力的父母【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】,點我了解這套系統的優勢)
品格教育課程推薦-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
連絡電話: 0800-31-27-14(點擊撥打)
加入官方LINE@: @geniuskidgroup(點擊加入)
詢問官方粉絲專頁: 資優生品格培育系統(點擊私訊)
服務時間: 週一至週五 10:00 - 17:00